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TVB電視劇 娛樂法則


文化工業的特點就是將藝術產品按照一定模式批量化生產,法蘭克福學派曾對此做過猛烈的抨擊,認為文化工業標準化不過是“公開的騙棍”。 這樣的批判未免有些偏激。國內學者何群先生認為:“大眾文本的類型往往比精英文本具有更久長的歷史壽命;大眾文本常常要比個人化的精英文本更能反映觀眾的興趣、迷戀和道德標準,更有適應任何時代的活力和變通力,等等。” 大眾文本的特點絕對不僅僅是類型化的共同性和單一性,它也有“出新”,這種“出新”是大眾文本固有的類型“輪換”策略、獨特的創新機制以及類型自身配方程式不斷變化的產物。

(一) 模式化+創新
像任何一種成熟的通俗敘事一樣,TVB劇在劇情設計上也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模式:
1. 哈姆雷特模式
很多TVB劇集都以仇恨恩怨為背景展開故事,往往兩個家族或兩個角色在故事的開始有著血海深仇,不外乎陷害入獄,殺父弒母之恨,如《大時代》裡的丁家和方家,《倚天屠龍記》中的謝遜與成昆。因此兄弟反目、子女報仇的情節幾乎成為貫穿大部分的TVB劇集。甚至還有專門描寫女性複仇的劇集如《地獄天使》《火玫瑰》等,劇中的歐學兒和海潮的故事簡直就是莎翁筆下王子復仇記的翻版。

2. 狼外婆模式
引狼入室的情節在TVB歷年劇集屢見不鮮:例如,《天地男兒》中的葉曉楓與徐家立,《我的如意郎君》中的徐芯與佟本善。當單純的千金小姐遇到處心積慮的狼外婆男主角,必定伴隨著家族浩劫的悲劇。

3. 狸貓換太子模式
在許多家族劇中,血緣關係往往要接受真假的測試,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家族劇裡最常用的橋段,很多人的命運由此逆轉。比如,《天地豪情》裡的甘量洪從小養尊處優,只因為他被發現不是義海集團主席的親生兒子,便被父親家人冷落,最終被逐出門,差點葬身他鄉。這樣的故事有時會讓我們不那麼舒服,因為我們不太喜歡血緣關係總是戰勝養育之恩。

然而,任何劇集若要長久保持新鮮感,就必然得到常規與創意的結合。 TVB的電視劇既遵從既有的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融入許多變化的因素。比如,港劇在情節方面借鑒好萊塢,但並不依樣畫瓢,常常是改頭換面。人們都熟悉新好萊塢時代的經典影片《畢業生》,達斯廷•霍夫曼從教堂搶走新娘的經典結尾伴隨影片更為經典的主題曲流傳至今。 TVB劇集《上海灘》卻敢於修改這一經典場面:許文強聽說馮程程要嫁給丁力,在最後關頭跑向教堂,一聲“程程”震撼了教堂,震撼了觀眾的心弦;然而,我們見慣的最後一分鐘逃婚的大團圓場面並沒有出現,更為震撼觀眾心弦的是黯然神傷、悄然離去的許文強。
更難能可貴的是,TVB電視劇不會墨守成規將人物形像簡單化的界定為正反兩個陣營,在港劇中,正與邪之間沒有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反面人物也往往有情有義,例如《大時代》中的大奸角丁孝蟹的浪子柔情。而正面人物也會有不少缺點,比如《金裝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平時貪財愛佔小便宜。人物的各種性格混雜在一起,不但不會削弱角色的感染力,反而更加符合人性,讓受眾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同時也讓劇集不落俗套,使觀眾有一種新鮮感,始終對電視劇保持一種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香港電視劇產業打下一個較好的生存基礎。

(二)快節奏+戲劇化
TVB 劇中通常有一些長篇巨制,如《珠光寶氣》82集,《創世紀》107 集,《皆大歡喜》甚至有700多集,但觀眾卻絲毫不會覺得冗長,反而在播放的過程中,不斷地追看下一集,當結局出現,又悵然若失。反觀台灣劇大打純愛牌,大陸劇以正統自居,講究歷史感,但一個共同的缺陷卻是情節推進過於緩慢,使原本並不算太長的電視劇略顯沉悶。這就涉及到敘事節奏的問題。 ,在電視劇的創作中,加快敘事節奏通常是一種控制觀眾適應市場的有效策略。與香港港人高節奏的城市生活相適應,TVB 電視劇的節奏明快而跳躍。

為了突出節奏感,TVB 電視劇特別講究開頭,往往不是槍戰、兇殺就是跳樓,如《天地男兒》的開頭是街頭槍戰,而《大時代》的開頭是丁蟹把五個兒子扔下樓等等。還有一些懸疑刑偵劇,如《刑事偵緝檔案》、《法證先鋒》等,以案件為段落,劇中主角始終一致而每段的案情卻各不同同,這些案情大多設計巧妙,令觀眾也如劇中人一樣沉迷其中,待案情大白才恍然大悟,然後又投入下一個段落。由此可見團圓與波折的搭配使TVB電視劇在總體平衡與局部不平衡之間獲得了敘事的張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